top of page

一起認識 · 國寶級《烏來杜鵑》

花色淡雅的烏來杜鵑,是臺灣原生的杜鵑屬植物中,分佈最狹阻且群數量最小的一種,僅分佈在臺灣北部北勢溪上游一帶,民國73年,翡翠水庫竣工後生育地被淹沒,此後就無任何野外採集記錄,僅有少數移植栽培者,依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植物保護等級,被列為野外滅絕級 (Extinct in the Wild, EW)  植物。民國77年,農委會亦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烏來杜鵑指定為「珍貴稀有植物」,並自民國81年9月展開一連串復育計劃,到民國91年,烏來杜鵑在民間已多有種植,且能進行繁衍復育、推廣、教育等,才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,解除珍貴稀有植物列管。


烏來杜鵑的學名 (Rhododendron Kanehirai. Wilson) 早在一世紀前由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於1921年所命名,威爾遜於1918年4月1日由日本植物學家金平亮三引領,採集來自烏來社一座員警駐在所前的植株為樣本,當地人告訴威爾遜這杜鵑是從山上(推測為北勢溪上游一帶)帶來的,而威爾遜感念金平亮三的幫助,所以將學名的種小名冠上 Kanehirai(金平氏),所以又稱為金平氏杜鵑;後來金平亮三在台灣樹木誌中將其日名取為烏來杜鵑,這也是我們沿用至今《烏來杜鵑》的由來,所以雖名為烏來,但其實原生地並不在烏來。


《烏來杜鵑》,花姿秀麗淡雅,枝葉小巧似柳,除了金平氏杜鵑別名外,又被稱為柳葉杜鵑,或臺北杜鵑,春季開花,灌叢高1至3公尺,分支多,幼枝及花萼密被剛毛,葉片為互生、橢圓披針形,雙面披覆褐色剛毛,嫩葉亦覆有剛毛。花小型,1-3朵,簇生或單生於枝條頂端,於莖條的芽冠頂端單生或簇生,花冠直徑約3至4公分,呈闊鐘型漏斗狀,雄蕊10枚,著生於花冠基部,花色有淡紫、紫紅、粉紅及桃紅等顏色;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台灣特有杜鵑。目前我們能見到烏來杜鵑、這種美麗而稀有的植物是由人工栽植復育而來,大家要更加珍惜,期盼未來他們能在人為重建下,擴大族群,重現昔日自然風情。

在萬金杜鵑花展,可以超近距離觀賞珍稀的烏來杜鵑,感嘆大自然之美的同時,愛護他們才是我們的課題。
在萬金杜鵑花展,可以超近距離觀賞珍稀的烏來杜鵑,感嘆大自然之美的同時,愛護他們才是我們的課題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